用愛點亮生命之光,一起聆聽幾位軍隊醫(yī)院護士的故事

來源:解放軍報 作者:陳薔 郝東紅 孫興維 汪衛(wèi)東 責任編輯:郭妍菲 2025-05-11 07:25:54

護士奮戰(zhàn)在護理患者第一線,忠誠守護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;護士不辭辛勞、不畏艱險,生動彰顯“白衣天使”的動人風采。在5月12日國際護士節(jié)來臨之際,我們?yōu)槟v述幾位軍隊醫(yī)院護士的故事,并以此向廣大護理工作者致以深深敬意!

——編  者

用愛點亮生命之光

■陳 薔 郝東紅 解放軍報記者 孫興維 特約記者 汪衛(wèi)東

東部戰(zhàn)區(qū)總醫(yī)院骨科護士吳俊——

把技術練到極致

晨霧還未散盡,東部戰(zhàn)區(qū)總醫(yī)院骨科門診治療室外,前來接受治療的患者已經排起了隊。78歲的周奶奶豎著大拇指和周圍人說:“吳俊護士針到病除,找她就找對人了!”

周奶奶關節(jié)退變,并發(fā)嚴重的骨性關節(jié)炎,晚上睡覺每次翻身時腿都痛得厲害。吳俊為她進行關節(jié)腔注射治療后,周奶奶感覺腿部輕松了很多,現(xiàn)在都能逛菜市場了。

今年52歲的吳俊,動作麻利、語速很快。治療時,她習慣性地用拇指和食指環(huán)繞關節(jié)周圍,迅速定位后,就伸出右手,快速進針。為了打好這一針,吳俊堅持練了30年。

吳俊為患者進行關節(jié)腔注射治療。汪衛(wèi)東 攝

那年,吳俊第一次獨自為患者治療。穿刺針進入關節(jié)腔的瞬間,患者疼得臉色發(fā)白,卻微笑著和她說“不疼”。那一刻,患者和善的態(tài)度讓吳俊心里很溫暖但也不是滋味,她在心底暗自發(fā)誓:一定不辜負患者的信任!

關節(jié)腔注射看著簡單,實際特別考驗技術。它需要操作者對人體的關節(jié)腔、韌帶等解剖結構了如指掌,才能在毫米級的骨縫間隙里找準入口。差之毫厘,不僅會讓患者疼痛加劇、治療失效,甚至可能引發(fā)感染,導致關節(jié)軟骨損傷。

為了能在注射時精準找到位置,吳俊買來《人體解剖圖譜》,對照模型,認真熟記每塊肌肉的分布。她給自己定下一個目標:每天下班保持兩小時的記憶特訓。一段時間后,厚厚的筆記本上畫滿了她手繪的解剖圖。為了讓模型更有質感,吳俊還用橡皮泥做成肌肉附在模型骨骼上,便于“立體式”記憶。

練好關節(jié)腔注射技術,腦海里有“活地圖”是第一關,手上還要有絕活。于是,吳俊向一位80多歲的老專家拜師學藝。老專家為了鍛煉她的指尖觸感,讓她用黑紗蒙眼,通過指尖觸摸模型表面不規(guī)則的紋路,感受骨骼影像與實感的每一點偏差。為了保持手感,吳俊還經常把自己和身邊人當作“治療對象”,感受不同年齡、不同性別人體關節(jié)的差異。

長年累月的練習,讓吳俊的手上磨出了厚厚的老繭,她的注射操作技術也變成了肌肉記憶——定位時,以指腹皮膚確認肌理走向;碘伏消毒患處后,緊盯腕表默數(shù)30秒干燥時間;10厘米長的髖關節(jié)注射針握入掌心,掌心的繭痕便會自動繃緊;推注藥劑時,感受針尖傳來的細微阻力……

“開始了嗎?”“已經結束了!”這樣的對話,經常在治療室里上演。對吳俊來說,能讓患者在舒適狀態(tài)下接受治療,是她一直以來的追求。

慢慢地,吳俊的技術在患者間傳開,來找她治療的人也越來越多。某部戰(zhàn)士王志偉,是連里的訓練尖子。一次高強度訓練后,他的右側膝關節(jié)前交叉韌帶損傷,只能依靠拐杖支撐行走。吳俊為他進行了系統(tǒng)的關節(jié)腔注射治療,還指導他開展功能鍛煉。經過科學有序的治療,王志偉逐漸康復,重返訓練場。

王志偉的康復經歷,讓吳俊認識到治療中功能鍛煉的重要性。為了幫助患者快速恢復關節(jié)功能,她建立了專屬康復群,并在群里定期分享科普知識,拍攝康復鍛煉視頻,督促患者對照練習。有位膝關節(jié)穿刺后的患者,起初對康復鍛煉很抵觸。吳俊知道后,便給他分享成功案例,還根據(jù)他的情況制訂個性化鍛煉計劃。在吳俊的努力下,患者開始主動鍛煉。一段時間后,他驚喜地在群里反饋自己的恢復情況。后來,群里經常有患者發(fā)來自己康復后的運動視頻。每當看到這些生龍活虎的畫面,吳俊內心都十分欣慰,這個群也被她稱為“幸福群”。

心聲

在這么多年的護理工作實踐中,我越發(fā)理解醫(yī)學的溫度。曾有位年輕戰(zhàn)友在康復后告訴我,治療讓他重返訓練場,可以繼續(xù)保家衛(wèi)國。我想,這正是護理工作的價值。作為一名護士,熟練掌握手中的技術,為官兵減少一份痛苦,就是為戰(zhàn)斗力增添一份力量。我將在平凡的崗位上,把技術練到極致,用最好的技術為官兵服務。

(吳 ?。?/p>

陸軍軍醫(yī)大學新橋醫(yī)院腎內科護士何文昌——

字里行間藏溫情

“大爺,今天給您帶了您最愛的橘子糖”“小妹,你這次的指標有點低,記得多補充蛋白質啊”……陸軍軍醫(yī)大學新橋醫(yī)院腎內科血液凈化中心,護士長何文昌握著一本邊角微卷的記事本,在病床間穿行,不時在本子上認真做著記錄。

何文昌向年輕護士傳授血透護理知識。譚又銘 攝

“1月7日,10:00,前臂內側刺痛,持續(xù)30分鐘,熱敷無效;3月4日,9:30,前臂依舊刺痛,按摩后未緩解;3月20日,嘗試熱敷、按摩、更換穿刺均未奏效……”翻開何文昌的記事本,患者老蘇的條目下有長達數(shù)頁的記錄。

老蘇因腎衰竭需長期進行透析治療。一開始,他的治療并不順利,每次透析兩小時左右,前臂就出現(xiàn)劇烈疼痛。

“一定要找到緩解老蘇手臂疼痛的方法?!泵看瓮肝鰰r,何文昌都會蹲在老蘇床旁,不斷調整其手臂位置。

“護士長,手臂好像不疼了?!币惶?,何文昌將老蘇的前臂抬高后,老蘇詫異地說。反復確認后,何文昌在記事本上寫下:老蘇的前臂抬高30度,疼痛緩解。雖然只是一個簡單的動作,但護士們知道,這個“魔法角度”是用無數(shù)個日夜熬成的“專屬處方”。

在血液凈化中心,像老蘇這樣的患者還有很多。何文昌深知,每個個體對治療的反應是不同的,慢病護理沒有標準答案,得貼著患者的心找解法。

在何文昌的記事本上,除了密密麻麻的病情記錄,字里行間還藏著溫暖的“生活小貼士”:張叔愛喝小米粥、李阿姨透析時要含顆糖以防低血糖……其中一頁,“牛肉干”這3個字被紅筆圈住,后面跟著一句話:陳律不怎么吃正餐,但對零食有反應,是營養(yǎng)不良的突破口。

陳律第一次來透析時十分消瘦,病號服穿在他身上顯得格外寬大。何文昌盯著檢驗報告皺眉:血清白蛋白27g/L,嚴重營養(yǎng)不良。原來,陳律患尿毒癥后胃口不佳,不想吃飯。

經過細心觀察,何文昌發(fā)現(xiàn)陳律愛吃牛肉干,便根據(jù)他的飲食習慣,逐步調整營養(yǎng)建議,并叮囑家屬烹飪時多加些他偏愛的口味。半年后,陳律的血清白蛋白升至38g/L,面色也紅潤了許多。陳律握住何文昌的手說:“你的觀察能力比X光機還強,連我心里饞啥都照得透亮!”

“護士長總能在細微處讀懂患者的心思?!蹦贻p護士小李說,何文昌每次護理時,都會和患者聊聊天,了解患者的需求。

一次,血液凈化中心接診了一名30歲的尿毒癥患者小楊。何文昌發(fā)現(xiàn),小楊每次透析時,都盯著天花板發(fā)呆,體重也變得越來越輕??粗諠u消沉的小楊,何文昌心里十分著急。經過了解,何文昌發(fā)現(xiàn)小楊的負面情緒是失業(yè)和生病的雙重打擊所致。

“要不要試試力所能及的工作?就當是鍛煉了?!币淮瓮肝鰰r,看著小楊一直盯著手機,何文昌對他說。這個建議看似冒險,卻暗藏深意:力所能及的工作可以增加活動量,改善機體功能及肌肉強度,還能幫助小楊重建社會聯(lián)系,進而減輕焦慮、抑郁情緒。

“何哥,這杯半糖的給您?!?個月后,小楊拎著奶茶走進護士站。

“小楊,工作3個月,體重增加5公斤,精神狀態(tài)明顯改善?!焙挝牟_心地在記事本上畫了個笑臉。如今的小楊不再沉默寡言,透析時會主動與醫(yī)護人員聊起工作時的趣事,透析指標也在逐步好轉。小楊的故事也成了整個科室的“勵志模板”。每當有病友沮喪時,護士們總會拿小楊的例子鼓勵患者:“你看那個小伙子,根本看不出來是個需要長期透析的患者?!?/p>

“老袁患糖尿病30年,血管條件差;老王的執(zhí)行力差,健康教育時需家屬參加……”暮色降臨,何文昌在記事本上寫下了需要注意的事項。從事護理工作15年來,這樣的記事本他攢了整整5本。每一本的扉頁都寫著一句話:“護理是最精細的藝術,需要一顆同情的心和一雙勤勞的手。”

心聲

每一個生命都無比寶貴,每一次救治都是對生命的敬重與呵護。我會始終懷揣敬畏之心,全心全意為患者提供優(yōu)質服務,用專業(yè)的技術、細心的觀察和無私的奉獻,為每名患者帶來溫暖與希望。

(何文昌)

聯(lián)勤保障部隊第901醫(yī)院重癥醫(yī)學科護士鄭陽——

生命接力有溫度

凌晨兩點,監(jiān)護儀刺耳的警報劃破寂靜的深夜,65歲的張大爺因急性呼吸衰竭被推進重癥監(jiān)護室。鄭陽立即按醫(yī)囑啟動ECMO這一“生命終極支持系統(tǒng)”。滴滴、滴滴……數(shù)據(jù)持續(xù)走低,鄭陽快速預沖上機、精準調節(jié)參數(shù),連續(xù)處置數(shù)次險情。

鄭陽在連接ECMO設備管路。李萍萍 攝

ECMO全名為“體外膜肺氧合”,主要用于對重癥心肺功能衰竭患者提供持續(xù)的體外呼吸與循環(huán)。在重癥監(jiān)護病房這個生死較量的無聲戰(zhàn)場,ECMO對維持患者生命至關重要。入職聯(lián)勤保障部隊第901醫(yī)院后,鄭陽下決心要拿下這項技術。他自費購買了10余本教材,用大半年時間攻克知識難關;為練就“閉眼能組裝”的功夫,他每天下班后就在值班室里拆裝淘汰的ECMO耗材。一天凌晨兩點,護士長查房時發(fā)現(xiàn),鄭陽在值班室練習管路連接、預沖并模擬氧合器故障處置,手術服后背已經汗?jié)窳艘淮笃?。在醫(yī)院工作的7年時光,鄭陽的拇指和食指上磨出了厚厚的老繭,而對他來說,那是數(shù)千次管路預沖操作刻下的“勛章”。

“ECMO不是冷冰冰的體外循環(huán),而是有溫度的生命接力……”在鄭陽的筆記本扉頁上,記錄著這樣一句話。

在日常的護理工作中,鄭陽也處處向患者傳遞著溫暖。為緩解重癥監(jiān)護室患兒蘇醒后緊張、孤獨的情緒,他會耐心在筆記本上繪制“醫(yī)囑漫畫”;天氣晴朗時,他會將久病臥床的患者移上輪椅,推至窗前,讓他們感受陽光;為重度昏迷的患者進行吸痰操作時,他會溫和地提醒患者“這項操作會引起難受,請稍微忍耐一下,一會兒就好”;患者生日時,他還會為他們換上干凈的病號服,并和同事們一起送上生日歌。

長期的護理實踐讓鄭陽感受到,溫情守護本身就蘊含著治愈的力量。前不久,鄭陽和同事們經過一整夜的連續(xù)奮戰(zhàn),運用ECMO將一名老年患者從死亡線上搶救過來。3天后鄭陽值班時,即將轉出重癥監(jiān)護室的老人將一張皺巴巴的紙條悄悄塞進鄭陽手心。紙條上歪歪扭扭的“謝謝”兩字,讓鄭陽十分感動……

“壓力閾值正常,氧合指數(shù)達標?!碑敵抗獯┩阜垒椛浜煏r,一名患者被成功救治,血氧飽和度穩(wěn)定在96%。鄭陽在護理巡視單上畫下1個太陽符號——這是他與清醒患者約定的暗號,代表“今日生命體征如日東升”。

心聲

每一次為患者連接上ECMO,我都感受到自己肩上承擔著一份沉重的責任與信任。成功治愈患者既需要技術的支撐,也需要溫情的呵護。我愿做重癥監(jiān)護室的守護者,需要沖鋒時勇猛無畏,需要守護時溫柔以待,嚴謹細致地關注機器運轉的每個參數(shù)、患者身體的細微變化,讓連接設備的動作盡量快一點,讓服務患者的操作盡量輕一點,努力用愛與關懷驅散患者的恐懼與孤獨,讓他們在危急時看到生機與希望。

(鄭 陽)

采訪手記

提高護理工作的共情力

■解放軍報記者  孫興維

如何當好一名護士?在采訪中,許多護士不約而同地談到一個詞——共情力。在他們看來,共情力就是能設身處地體驗患者處境,愿意從患者的角度、立場思考和感受的能力。

現(xiàn)代護理是一項系統(tǒng)化、專業(yè)化的健康服務管理工作,護理元素涵蓋技術、人文、管理等多個維度,包括基礎護理、特色護理、護患溝通與健康教育等內容。其中,護患溝通能力就包括共情力。因此,從某種意義上來講,共情力是護理工作的一種職業(yè)技能,也是一種無形的服務。

護理不僅是技術的運用,更需要情感的交流。在臨床中,不少患者會因病情出現(xiàn)焦慮、悲觀等心理狀態(tài),渴望從醫(yī)護人員身上獲得安慰和希望。此時,護士們用心的治療、周到的護理、溫暖的笑容、安慰的話語,就像一劑良藥,能夠幫助患者樹立戰(zhàn)勝疾病的信心和力量。

提高護理工作中的共情能力,是護士拉近與患者的心理距離、提高患者就醫(yī)體驗的重要手段,也是提升護理技能的重要方式。我們呼吁廣大護理人員在平時護理之中注重人文關懷和精神支持,用心用情傾聽患者的需求、尊重患者的隱私、理解他們的情緒,并提供個性化、精準化的護理服務,以愛心、耐心和細心為患者營造一個充滿關愛與理解的治療環(huán)境,讓患者在治療中感受到溫暖和希望,從而加速康復進程。

版式設計:賈國梁

輕觸這里,加載下一頁

分享到


分享到微信朋友圈×
打開微信,點擊底部的“發(fā)現(xiàn)”,
使用“掃一掃”即可將網頁分享至朋友圈。